漏斗模型,是一种数据分析方式,是一个线性流程,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漏斗模型是一个线性流程,从开始到结束,用户在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流失,就像漏斗一样。
文章目录
- 概述
- 常用的关键词
- 案例
- 通过行为设计提高转化率
- 总结
概述
漏斗模型的概念最早由 St. Elmo Lewis (美国知名广告人)在1898年提出的,叫做消费者购买漏斗(the purchase funnel),也叫消费者漏斗(customer funnel)、营销漏斗(sales/marketing funnel)等,是一种品牌广告的营销策略,准确的概括出了顾客关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流程。
Lewis 提出的这个策略,后来被称为 AIDA模型,即意识 – 兴趣 – 欲望 – 行动。在接下来的100年里,随着漏斗模型的推广,为了适应新的媒体平台,以及用户行为路径的改变,它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扩展,产生了各种衍生版本,比如 AIDMA、AISDALSLove、AISAS、AARRR等。
·
漏斗模型可以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拆解和量化,帮助我们有效找到问题环节、进行优化。因此,除了广告营销之外,漏斗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 CRM系统、SEO优化、用户留存转化、流量监控等产品营销或者运营的各个方面。
常用的关键词
1. AIDMA模型
AIDMA模型是在 AIDA模型(Attention、Interest、Desire、Action)的基础上,增加了 Memory,形成的注意 – 兴趣 – 欲望 – 记忆 – 行动(购买)的模型。
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到引起用户可以转向欲望的兴趣,并能够记忆足够的时间,以便用户作出行动(在下次的时候购买、下载)。
AIDMA模型主要适用于品牌营销方面,当然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也开始把自己作为品牌去打造,比如拼多多、抖音冠名综艺节目,爆款H5刷屏,网易云音乐的地铁刷屏广告等,都是从引起用户的兴趣,强化品牌记忆,从而吸引潜在用户。
·
不过,AIDMA 的用户流程并不是即时转化的,且缺乏购买后的用户反馈信息。
2. AISAS模型
因为 AIDMA模型缺少用户反馈的环节,且随着互联网用户教育的完成,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随之衍生出了 AISAS模型(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Share),也就是注意 – 兴趣 – 搜索 – 行动 – 分享。
用户从接受到产品的宣传营销信息(硬广or软文),到引起兴趣,然后开始搜索进行了解(百度、知乎、微博、淘宝),到在线下载或支付,以及后续的评价分享环节(产品内、微信微博)。
·
AISAS模型更符合互联网的特点,时效性强,但它和 AIDMA模型一样,依旧缺乏量化标准,每一环节的效应不能通过数据进行反馈。
3. AARRR模型
AARRR模型是2007年由 Dave McClure(500 Startups创始人)提出的一种业务增长模式。
它包括5个阶段:获客(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商业变现(Revenue)、用户推荐/自传播(Referral)。它被广泛接受为公司关注的五个最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有效地衡量了公司的增长,同时又简单且可操作。
·
案例
举一个电商的案例,因为电商类漏斗模型的路径是非常清晰的,最常见的就是:浏览/搜索 – 加购 – 下单 – 支付 – 复购。
对于电商产品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下单支付,因此成交转化率是衡量整个流程的全局指标。对于单独的某个环节来说,一般是UV、CTR、页面停留时长、转化率、跳失率等。
比如下图的加购转化漏斗(虚拟数据),展示的是从商品详情页 – 加入购物车 – 提交订单 – 支付流程的数据。
我们要做的就是整理出路径中各个环节的数据,考虑用户流失的因素,进行对应的优化;也可以通过缩短用户路径来优化产品体验。
·
通过行为设计提高转化率
除了页面上视觉效果的优化之外,可以采用一些行为设计的方法,引导用户作出期望的操作。
用户行为主要受三部分的影响:
·
动机:有动机/意愿,即用户想做这件事。如果用户对一个事情没有意愿,就算我们在这一环节的转化率提升了,下一个环节用户还是会流失,整体的转化率并没有改善。
能力:任务难度与能力匹配,用户做起来没有难度。
触发:恰到好处的提醒。当用户没有足够意愿时,通过营销广告刺激用户的需求。当用户有意愿,但不知道怎么做时,通过指示引导、CTA、客服就能帮助用户去完成行为。当用户有动机又有能力时,我们只需要给他一些提醒,如push推送、短信通知、CTA等。
·
1. CTA行为召唤
CTA,call to action,是一种营销术语,号召消费者立即采取行动。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让消费者迅速购买,而不是推迟购买决策。在网页、APP端,它通常指的是按钮,比如下载、注册、购买按钮。
- 免费试用。增加使用者接触产品机会,让用户充分体验产品是否符合需求。(至于试用期多久是合适的,就要通过AB测试去试验了)
- 优惠导向。给用户一点「甜头」,毕竟网络世界用户的忠诚度有限,要有相应的动机,才能吸引消费者。
- 利用从众性。利用社会认同感,当一个人无法做决定时,会认为其他人有好的方案,从而做类似的选择。热门、网红产品、爆款都是从众性的体现。
比如下图中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开通会员的页面。
腾讯的入口为文案的功能性介绍「开通vip看大片」,爱奇艺入口为优惠导向「开通vip 前三个月仅6元」来引导用户点击。
进入详情页之后,腾讯默认选中普通vip,并且包月、包季、包年三种采用同一种推荐标签样式。
爱奇艺直接默认选中推荐档位+通过原价/现价对比+立省30元的标签来引导用户开通包年VIP。点击返回后,还有挽留弹窗。
对比之下,是不是觉得爱奇艺的方案更胜一筹呢?
·
·
2. 培养用户习惯
因为改变用户意愿和动机很难,所以产品可以培养用户的习惯为目标,让用户上瘾。典型例子就是游戏产品的设计(对用户行为的及时反馈、用户激励系统)。我们来看看 uber 是怎么培养用户习惯的。
新人任务
比如 uber 对司机的新手奖励机制——完成25单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励。有人可能认为,如果有人干完25单就走人,Uber不是失算了吗?但是「25」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科学测定的结果——干过25单,你就习惯了……
动态目标
比如司机跑累了,点击手机app 说要下线,就会有提示:你今天只要再挣6美元,就能够挣40美元,你真的想现在就下线吗?等你挣到40美元它又会问你为什么不挣到60美元?
·
提前接单
在你把这一单乘客即将送到,但是还没送到的时候,下一个乘客的订单就已经显示出来了。你接还是不接?这个时机正好。你不由自主地就想接单……然后下一单还没送完,又进来一单。
就像 Netflix 上看电视连续剧,一集快要结束的时候,下一集自动就已经出现在屏幕上。你什么都不用做,它就能自动播放。你想停下来反而还需要去做点什么——按个暂停键。
总结
漏斗模型其实是一种用户路径的概述,它可以描述各种流程,比如营销购买流程、获客增长流程、邀请分享流程、加购转化、运营位转化、复购等。
漏斗模型被广泛运用于数据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前时间段内产品的运行状况,追踪用户行为路径,实现产品的精细化运营,评估每个事件的结果。
参考目录:
- 《万维钢 日课162丨心理学黑套路的实战应用》
- 《purchase funnel》
- 《产品运营分析的万金油——漏斗模型》
- 《手把手教你进行 APP 数据埋点》
- 《如何优化网站转换率?重点在于你的 CALL TO ACTION》
- 《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行为设计》
- 《How Uber Uses Psychological Tricks to Push Its Drivers’ Buttons》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白鹭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