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花,是人民群众在春天里喜闻乐见的活动。
时至今日,拍花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摄影语言匮乏之间的矛盾。男怕拍出「老法师感」,女怕拍出「大妈感」。摄影家们镜头下的花朵是怎样的?他们拍花仅仅是为了拍花吗?Instagram和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上的花卉摄影,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摄影审美边界?
以下就为大家推荐一些拍花的启示,每位摄影师推荐我都会向大家介绍一条相关的摄影语言、审美阅读提示或拍摄要点,希望大家在这个春天能把花拍出花儿来。
「制造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
上田义彦是日本炙手可热的广告摄影师,这决定了他拍摄的花是为大众的眼睛服务的。同时,他还必须为观众渴望的新鲜感服务。他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善于制造非写实的陌生感环境,以此表现花朵。由于作品主体明确,色彩平顺,大多数人能够在稍高于日常审美的范畴内欣赏之。
这是在给花卉制造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以下几张花卉静物摄影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采用了干净的背景,强调花卉本身的姿态,这本身制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环境。其中第一张《Tulip》的黑色背景花卉,近年被许多手机摄影者喜爱,大多数人都是通过Snapseed软件的蒙版功能将背景调黑获得类似的效果。
△ 上田义彦 / 摄,Tulip,Tokyo,1990
△ 上田义彦 / 摄,Black and Blue,Tokyo,1990
下面两张的「陌生」体现在过度曝光、强烈光照和花的状态。摄影师没有追求柔和的光线带来的舒适感,而是拍下了刺眼的状态,还有浓重的影子,第二张甚至连菊花都枯萎了……这些实在是太日常,但又因为集中留下了一些「丑态」,反而让画面有了特别的美。此时我突然想到,拍花之前往花朵上喷水的场景,其实并没有必要。
△ 上田义彦 /摄, Flowers,Tokyo,1996
△ 上田义彦 /摄, Flowers,Tokyo,1996
「给它们加上一点介质」
Lihui的摄影很具女性视角,她的照片呈现出诱人的画意。她的照片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的一点是,借用了「介质」来表现花朵。这样说来可能有些抽象,我们来看这样几张照片。
这一张「介质」是花朵前起雾的玻璃和流下来的水珠。
△ Lihui /摄,图自ins@huiuh_
这一张,「介质」是花朵背后的绿色背景。
△ Lihui /摄,图自ins@huiuh_
这一张,「介质」是伸入花蕊中的手指。
△ Lihui /摄,图自ins@huiuh_
这一张,「介质」是花卉的背后的半身人物。
△ Lihui /摄,图自ins@huiuh_
实际上,「介质」的存在提示了我们,「以花为主体」只是其中一种拍花的方式,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媒介去隔离、触碰、映衬,让它们之间发生关系。在一次采访中,这位摄影师透露自己经常用到多重曝光的方式,这个技术上的问题大家可以尝试。
「微观与隐退的环境色」
Jake Tapia是一位美国的纪录片导演,他的摄影可能会更接近大众一些。他喜欢用微距镜头拍摄花草。微距花卉在手机和相机摄影领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Jake Tapia给我们最有利的启示是,他十分重视被虚化的部分,让前景和背景以十分恰当的姿态同时呈现,隐退的环境色在构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张,其实前景的花草其貌不扬,但逆光给花枝带来了轮廓光,并且渲染了背景的色彩,让整个画面和谐温暖。
△ Jake Tapia /摄,图自ins@jiznakefoo
△ Jake Tapia /摄,图自ins@jiznakefoo
这一张是微距下的红色花蕊,隐退的背景提供了黄、蓝两色,形成了三原色对立的画面。
△ Jake Tapia /摄,图自ins@jiznakefoo
这一张的精妙之处在于隐退的背景中那一抹模糊的红色。
△ Jake Tapia /摄,图自ins@jiznakefoo
△ Jake Tapia /摄,图自ins@jiznakefoo
在微观摄影的场景中,隐退的环境不应只被视作背景,而应当看作画面的要素。
「满屏的高饱和度」
极简和小清新在摄影圈大行其道的今天,蜷川实花创造出来的视觉符号很有个人风格——她将高饱和度的花朵塞满画面,让大红、大紫、大绿走到极致。仔细看她的照片,都很小心处理了花朵之间的缝隙,通过后期填补了空缺的背景,以在视觉上只呈现出高饱和度的色块一种意象。
这种「满铺」阻隔了花卉摄影中常见的空气感,让画面更显扁平化和图像化,这无疑是值得大家尝试的拍摄思路。
△ 蜷川実花 /摄
△ 蜷川実花 /摄
△ 蜷川実花 /摄
而另一个问题是,高饱和度真的就很「大妈」吗?也许只是我们驾驭它们的能力不够,只能在安全的配色中玩耍罢了。
「淡」
日本另一位女摄影师川内伦子拍的花似乎更符合人们给她加上的「小清新」人设,「淡」是从川内伦子的照片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形式启示。构图框架中所具有的色彩节制(通常不超过3种),通过高明度、低饱和度、避免大面积暗部、没有绝对的黑场,也都是其中的要素。我们看下面这些:
黄绿二色,稍微拉低的饱和度,高于正常水平的明度。
△ 川内伦子/摄,选自《種を蒔く》
△ 川内伦子/摄,选自《murmuration》
粉蓝二色,降低对比度,加入蓝色色偏。
△ 川内伦子/摄,选自《川が私を受け入れてくれた》
△ 川内伦子/摄,选自《Cui Cui》
当然,我们看到的「小清新」只是川内伦子的表象,她的花卉摄影照片也大多是在自己的摄影集中起到空场景或隐喻的作用,如果能找到上述照片的完整画册阅读,会有更大的收获。
「抛开刻板印象」
一张花卉摄影被拍成什么样,取决于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色彩、美好、优雅这些词也许本来就是我们对花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抛开刻板印象,花也能被拍得很有「力量」。森山大道为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盛开的樱花树下》拍摄的项目《Ango》,樱花森林不是粉色的明媚树林,而是延续了其黑白、粗粒、高对比的形式特征,这也许是广大直男拍花的一个方向。
△ 森山大道/摄,选自《Ango》
△ 森山大道/摄,选自《Ango》
△ 森山大道/摄,选自《Ango》
光说这种粗粒、高对比黑白照片,有一个VSCO软件,用上B系列滤镜,添加少许颗粒,似乎对每一个手机用户都不难实现。
「不合理的陈述」
但看须田一政的照片,会觉得有一种「日常的诡谲」。实际上他在借物表达自己的情绪。他长久以来对社会深入观察与体悟的长者,照片中充满着讽刺、自省,许多「不合理」的东西被拼贴组合。
作为「物」的一部分,在须田一政摄影集中的花在强制闪光下咄咄逼人,突兀出现在场景中,或是如「废片」一样。一切充满着不合理的陈述。
△ 须田一政/摄
△ 须田一政/摄
△ 须田一政/摄,选自《日常的断片》
「人与花如何优雅共处」
我们再回到接地气一些的摄影中来。前不久日本摄影师YASUTO拍摄的奶奶与柴犬爆红网络,抛开其中的温情故事和温柔至极的图像表达不说,这组照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拍摄人与花合影时的状态。
这张照片,老奶奶应该是在摆拍,然而看起来很舒服的原因在于老人本身的状态比较自然,没有刻意做出浮夸的姿态和表情,略低的饱和度也让这种氛围得以彰显。
△ YASUTO / 摄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柴犬。由于柴犬的存在,老奶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与狗的交互上,因此状态更为自然。老奶奶也并没有为拍摄刻意穿着夸张的服饰。许多时候,日常的形象足以拍出动人的照片。
△ YASUTO / 摄
△ YASUTO / 摄
△ YASUTO / 摄
虽说自然状态已是人物和场景共生的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
不如,我们养只柴犬吧~
番外1. 近三年IPPA获奖照片
近年来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获奖作品也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我们再回顾上面说到的摄影语法与审美边界,摄影师和爱好者们也进行许多探索。以下是近三年IPPA花卉类摄影前三名:
△ Alison Helena / 摄,2018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一等奖
△ Zhendi Zhang / 摄,2018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二等奖
△ Hongjun Ge / 摄,2018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三等奖
△ Sidney Po / 摄,2017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一等奖
△ Laura Warren / 摄,2017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三等奖
△ Smetanina Julia / 摄,2017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二等奖
△ Lone Bjorn / 摄,2016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一等奖
△ Amo Passicos/ 摄,2016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二等奖
△ Qinglan Qu / 摄,2016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花卉类三等奖
番外2. 韩松花卉摄影一则
韩松在美国费城拍摄的一组花卉摄影可以集中展示拍花的各种技术问题。
△ 韩松 / 摄,美国费城。地上光影。
△ 韩松 / 摄,美国费城。抖动拍摄。
△ 韩松 / 摄,美国费城。向上拍摄。
△ 韩松 / 摄,美国费城。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