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聊了中国地区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情况,现代设计多个流派在中国民国时期也有所反映,其中装饰艺术运动尤为典型。
·
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到底有多潮?穿着旗袍开机车!本次我们将镜头一转,来到中国,我们过去看很多现代设计史基本都不谈中国,这确实让人比较头疼,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挺希望了解这方面的资讯,尤其是系统性的内容。 阅读文章 >
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
今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德国包豪斯,时间线是 1925 年,包豪斯此时已经搬迁到德绍。
“德绍时期”的包豪斯一共有 12 名教员(当时开始称为教授),其中有 6 人是毕业生留校任教的,这 6 人都是在“魏玛时期”入学,这样的教学组合属于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一种苦心经营。
因为外聘教员虽然才华横溢,但通常个性很强,难以统一教学观念,他希望采用自己培养的人才来更好改变教学模式,当然最后确实因此做到了,此为后话。
·
包豪斯教学团队
这 6 名毕业生中,有一位叫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此人多才多艺,在平面设计、摄影、展览、建筑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及出色实践。
·
年轻帅气的拜耶
在包豪斯期间拜耶除了教学,还完成一件平面设计史上很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赫伯特·拜耶 1900 年出生在奥地利,家境还可以,父亲做建筑相关工作,所以他从小对立体空间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少年时候父亲就送他到一些建筑事务所学习。
他的父母一直很支持拜耶发展艺术方面的兴趣,每当看到他完成一项设计都给予鼓励,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他更加坚定自己学习意向。
·
拜耶后来的雕塑作品
拜耶去包豪斯学习之前就已经在德国一个叫“达姆塔斯特艺术家殖民地“(Darmstadt Artists’ Colony)的新艺术风格组织中充当建筑师助手,1921 年时候被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宣言打动,报名进入学院希望进修。
·
“达姆塔斯特艺术家殖民地“作品
拜耶的导师主要是康定斯基跟莫霍里·纳吉,因为其本身有扎实设计基础,所以进步很快,拜耶的风格有极简主义的美学特色,这方面离不开纳吉的影响,而且作为一名“社会人”,他很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导师们都很喜欢他。
当格罗皮乌斯提出希望拜耶留校参与教学工作时,获得大家一致欢迎,可见软实力也很重要。
1925 年到 1928 年期间,拜耶开始负责包豪斯的“印刷设计系”,平面设计成为他主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他很快在这方面找到乐趣,而且尤其喜欢广告设计,他设计了不少展览海报、产品促销广告、企业形象标志,因为德绍时期的包豪斯已经进入了“接单”模式。
·
拜耶的广告海报设计
这样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商业设计其实是设计导师最好的模式,如此一来不至于闭门造车,跟市场脱节。
拜耶慢慢将包豪斯魏玛时期那种单纯为石版印刷、木刻提供服务的印刷系改造为采用活字印刷、为机械化生产提供教育服务的新专业,业绩能力很强。
在平面设计中拜耶尤其专注字体设计方面的探索,他习惯采用非常简单的字体,排版布局常采用非对称方式,这方面除了受纳吉的构成主义影响,也参照了荷兰风格派的概念。
·
拜耶的平面设计
当时德国社会还非常流行“哥特“风格字体,繁琐古老,识别功能差,而且对于专有名词及每个句子第一个字母都要求采用大写,对于名词第一个字母也要求必须大写,显得非常不方便于设计,这方面让当时德国在字体设计方面严重落后于国际水平。
·
德国老式的哥特风格平面排版
拜耶非常迫切希望能改善这种情况,经过思考与不断验证,他创造出一种以无衬线小写字母为中心的字体体系,这个体系后来成为包豪斯字体风格一个重要特征。
1925 年,拜耶提出字母的读音在大小写上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大写没有存在必要。
这一年他开始在所有包豪斯出版物中取消大写字母,坦白说,这样的改革非常激进,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更加平衡的版面效果。
·
拜耶的“小写无衬线字母“风格平面设计
所以说激进,在于完全取消大写的情况下,版面虽然平衡,但也失去节奏,所以当时无论是学院还是社会上都有异常反对的声音,人们不希望硬生生改变习以为常的规范。
这种反对力量让拜耶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作出让步,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设计有一部分其实还是存在大写字母,但一定是无衬线字体。
·
拜耶的平面设计作品
德绍时期的包豪斯除了出版《包豪斯丛书》外,还有校刊《包豪斯》。
这份刊物是当时包豪斯学院的平面设计试验场,主编分别有格罗皮乌斯、杜斯伯格、蒙德里安、莫霍里·纳吉跟保罗克利,这些人物除了克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史太浓都已经谈过。
·
《包豪斯》校刊
此处科普一些什么是主编,有很多人以为主编就是作者,其实不然,我们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主编等同电影中的导演,需要有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
主要负责确定刊物选题、篇幅、体例(著作的编写格式)、安排编辑人员、审阅确定稿件、审核确定刊物的排版设计等,不同刊物会略有区别。
所以主编这个名词可以作职务解,也可以作行为解,如果主编同时存在多人,一般会分工合作,也有一些主编纯粹是挂名的,企业杂志中尤其明显,具体的活都是副主编在干。
当时负责主持《包豪斯》校刊整体设计的是莫霍里·纳吉,而大量具体的设计工作则是由拜耶来完成。
同在 1925 年,拜耶创造了“通用体”(Universal)无衬线字体系列,表现了他这种主张取消大写字母与衬线字体的具体运用。
·
通用体
其实学生时期的拜耶在 1923 年就曾为德国魏玛共和国中的图林几亚政府设计纸币,他取消了纸币中通常会使用人物肖像的套路,而是完全干劲利落的抽象图形加纯文字排版。
这属于世界上最早的全抽象纸币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拜耶运用文字的能力。
·
拜耶的纸币设计
1928 年之后拜耶因为个人发展的考虑离开包豪斯,但没有停止对平面字体设计的探索,1933 年他进一步设计出更加简洁国际的无衬线字体“拜耶体”(Bayertype)。
·
拜耶体
我们反复提到无衬线体是因为这种字体的诞生属于现代设计发展的其中一个分水岭,直到如今,无衬线字体都象征着现代与国际。
世界上最早采用无衬线字体的国家是英国,1916 年时候英国平面设计师爱德华·约翰逊(Edward Johnson)为英国铁路系统设计出无衬线字体“铁路体”(Railway type),并且作为标准字用于伦敦地下铁系统。
·
至今仍在使用的“铁路体
这款字体简练明确,至今都仍然被使用,可见一款成功设计可以敌过时间洗礼。
这也是拜耶一直坚持无衬线字体的主要原因,他对整个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都贡献巨大,最主要原因是他影响了一些后来在设计方面方面很有影响的人。
比如德国设计师保罗·伦纳尔(PaulRenner),他其实比拜耶还要年长 22 岁,是一名教师与平面设计师,他跟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相熟,因为曾加入过“德意志工作同盟”。
·
保罗·伦纳尔
偶然的机会他结触到拜耶的字体设计,非常兴奋,对于拜耶探索的方向很感兴趣,于是也沿着这个路径进行探索,在 20 世纪 20 年代完成一套名为“未来体”(Futura)的无衬线字体系列设计,广受欢迎,大获成功。
·
“未来体”
这套字体系列非常庞大与完善,一共有 15 组字体,其中包括 4 种斜体,2 种特别展示的特殊体跟 9 款字重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看起来跟如今的字体无异,具有最典型的现代无衬线字体特征。
·
“未来体“的应用设计
但任何浪潮都不会一边倒,在大家轰轰烈烈发展无衬线字体的时候,也有一些设计师希望在传统字体中找到生机进行复兴,寻求与时俱进的表现。
比如 1931 年时候,英国伦敦的《时报》(The times)基于这样的想法创造了“时报新罗马体”,这款字体的设计师名叫斯坦利·摩里森(Stanley Morison),是当时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平面设计师,对字体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
“时报新罗马体“
《时报》(又名“泰晤士报”)当时的考虑和如今一些大企业一样,就是希望拥有完全属于自身的字体,更好完善“品牌”形象,摩里森经过反复研究,抛出多种设计方向。
其中一个方案认为英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而《时报》在当时而言已经诞生 150 年(1785 年创立),以基于典雅的古罗马体为基础进行字体设计,会更贴近《时报》气质。
如此有说服力的方案被采纳了,所以“时报新罗马体”摒除了当时流行的无衬线风格,基于古罗马体进行设计,花了大致一年时间反复调整推敲原罗马体中的装饰线。
·
“时报新罗马体“的应用
其实主要是几十个字母的大小写及常用符号,可见投入大量精力,摩里森力求让字体经过设计后在典雅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稳健、清晰,准确。
最后这款字体具有尖锐转角,装饰线很短,纵向笔画与曲线转弯处较粗,显得优美而不乏现代感,一经发布大获好评,刺激了一下沉迷于无衬线字体的大部分设计师。
·
“时报新罗马体“具体字母设计
可见任何路线都不必要往极端走,当大家都一窝蜂奔向同一件事情就是你该退出的时候,跟买股票一般异曲同工。
“时报新罗马体”做到了在历史与现代中建立和谐关系,是一次“历史寻宝”的成功设计实践。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