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B端可视化?我总结了这3个方面!

2021-11-5 09:15| 查看: 839| 评论: 0

摘要: 为什么说是撕开 B 端封印呢?没接触过 B 端的同学,很大一部分都认为 B 端不就是简单的列表和图形吗?拿开源组件拼拼凑凑就可以了,有什么可设计的?其实这个想法完全错了,你如果接触后就会发现,B 端所需要的掌握 ...

为什么说是撕开 B 端封印呢?没接触过 B 端的同学,很大一部分都认为 B 端不就是简单的列表和图形吗?拿开源组件拼拼凑凑就可以了,有什么可设计的?其实这个想法完全错了,你如果接触后就会发现,B 端所需要的掌握的产品知识、思维逻辑、规范意识等等太多了。

而且近几年 B 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因为前几年大家都在争 C 端市场,纯 C 端的流量争夺已经进入了尾声,B 端产品反而带来了新的机会点,同时也被慢慢的重视起来,比起以往 B 端设计师,现在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你可以查阅一下一些招聘网站,现在 B 端可视化方面的岗位是非常火爆,与 C 端相比,人才缺口更大,未来几年 B 端也会更加火爆,有机会接触 B 端的话就不要错过机会。我们团队平均招聘一个合适的设计师基本要两个月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吧!

首先在座的可能有部分设计师没有接触过数据可视化的设计,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是可视化?大家想一想。给大家三秒钟~

通过可视的表达来增强用户处理数据的效率。

·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来讲解如何构建可视化:

  • 灵感需要迸发,更需要积累
  • 从零到一设计驱动
  • 设计度量

·

灵感需要迸发,更需要积累

1. 数字时代下,99%的问题都是旧问题

数字时代下仍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设计上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用心寻找,就会发现你的新问题则是别人很久之前的旧问题了。所以要做个有心人。

·

但是问题又来了,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找、去哪找?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因为可视化不比插画、平面等这些成熟的领域,他是比较小众的,所以灵感以及素材的搜寻是一个令新手设计师头疼的事情,再加上对关键词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很多设计师只停留在「可视化」这个关键词里,最后感觉搜来搜去都是见过的图,没有新意。

·

2. 明确目标,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

互联网信息太多了,漫无目的的找灵感,只会浪费时间,一会看到这张图好看,一会看到那张图好看。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3. 建立关键词词库

确定目标后,就要细化关键词了。怎么建立关键词词库呢?

关键词词库由 3 部分组成:终端、设计类型、业务类型。

·

  • 终端:大屏、移动端、web 等等。
  • 设计类型:每个细分的数据可视化类别都是有一些专有名词的,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车载 HMI 系统,那他的类型关键词就是 HMI。通过这些关键词,你会搜到更精准的结果。设计类型关键词比如:AR/VR、HUD、HMI、FUI 等等,你要了解你们公司相关类型的关键词,记录下来。以及跟你们有关联的,都记下来,补充自己的词库。
  • 业务类型:智慧城市、生物医疗、监控部署等等。

这三类单独或组合进行搜索,就会看到更多可视化产品了。把关键词词库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去常用的网站上搜索了,最好用的还是 behance 和 Pinterest。

4. 除了常用的设计网站,还有哪里可以看?

企业官网:很多做数据可视化的公司,会在官网展示一些能体现自己业务特点、业务实力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就是这些企业最好的数据可视化设计作品了, 所以但凡有案例展示的官网,案列基本都是最典型最好的设计,所以从这些案例中找灵感,也是一个有意思且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5. 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设计才能有所不同

总结一句话: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设计才能有所不同。如果你和别人看到的是一样的,你怎么比别人做的更优秀?

·

6. 兴趣推送

经常刷短视频/新闻网站的应该知道,系统会根据你的点赞、收藏、浏览等数据来给你安排后面的内容推送,以保证给你推送更精准的内容。设计网站亦是如此,behance 等网站上也都是千人千面,它会根据你的点赞收藏等来读取你的喜好,进而推送更精准的作品。所以假设你是一个 B 端数据可视化方向的,你就经常搜、点赞收藏相关作品,之后你的首页出现相关内容的几率也会变大。

·

7. 定期清理,更新迭代

最后一点,这个也是好多设计师的通病,收藏即学到。

·

灵感库要求精而不是多,每隔一段时间,回来翻一翻自己之前收藏的作品,会发现有些作品自己已经看不上了,因为在做灵感收集的过程中,我们的审美会自然有所提高,当输入的作品样本越来越多,我们对作品评价的维度也会更多,之前那些觉得好的作品,现在看来也就会有缺陷和不满,这是一个很正向的结果,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删掉那些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添加更符合自己当前审美的作品到灵感库里。

这样慢慢完善你的地基,才能更高的向上走。

从零到一 设计驱动

讲完第一部分,我们开始搭建产品。

我负责从零到一的项目大大小小的得有 10 来个了,我认为在产品整个产品周期中设计师的话语权最高的时候就是项目初期,是可以做到设计驱动的。既然设计可以有足够的的话语权,你就得规划好未来的设计走向。

产品初期,经常会有几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来聊一下。

1. 设计先行还是调研先行?

这是新项目必须要做的选择题,再讲之前你先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

我的观点是设计先行。(当然设计先行是建立在你至少对这个项目的行业有个简单的了解之后,先设计再用户调研),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用户调研先行的话,用户只会反馈当下最想要的东西,从而有可能给你带来误导。就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汽车出来之前,人们只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用户当下想要的东西,而是痛点背后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在 0-1 的这种创造性的项目,往往设计者才是当下最懂产品的人,你把决策权交给一些不懂产品的人,做到最后只能是迷失了方向,锅还是设计来背。所以一开始设计师要把决策权拿在手中,掌握航向。

2. 设计先行还是规范先行?

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相对比较统一,但有的同学还是有疑惑,所以我拿出来再跟大家聊一下。

·

首先我的观点是设计先行,在设计之前就定好规范的基本都是自己 YY 的,返工率极高。等你在做具体设计的时候就知道之前做的规范都是白费力气了。一般都会选用在项目完成之后或者主风格及主要页面完成后再输出规范,这样既可以减少规范的改动,也可以保证后面功能延用规范,一举两得。

当然了,设计规范不是所有项目都要有的,它是为了减少工作而不是增加工作,如果是一次性项目,就不需要再额外花费精力去输出规范了,浪费资源~

3. 完成和完美哪个更重要?

现在都是争分夺秒的时代,任务是无止境的,没有做完的时候。造成这个局面的无非就是一个问题:时间不够用。通常的做法就是先完成再迭代,做产品久了你就会发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完美你还可以再迭代,完不成就有可能错过一个风口,从而失去了变完美的可能~

·

聊完这三个问题,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注意项,真正的做到设计驱动。

4. 把复杂变得清晰简单而且美

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复杂问题变得清晰简单而且美,所以我们应该成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沟通的“架桥人”。通过设计的方法,把无形的、复杂的技术,通过有形的、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客户更直观、清晰的感受到产品的功能,看得懂其在业务场景中产生的价值。

5. 转换视角,建立共鸣

站在客户视角,聚焦客户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情景把内容有序组织起来,快速与客户建立共鸣,有效降低内容理解难度。

6. 产品架构可以不那么复杂

把复杂的业务/功能简单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学习成本,能帮用户操作的绝不让用户亲自去操作。你要让用户在 1 分钟之内了解你的产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功能,你就成功了。

·

7. 大胆隐藏冗余内容

B 端项目中内容量是巨大的,面对庞杂的信息,去粗取精,提炼各场景的核心内容,避免冗余信息阻碍内容有效传达。话术语言不单要简单易懂,还要严格控制文字长度,保证内容可以被快速扫描和理解。

8. 尊重用户习惯

不要妄想改变用户养成的惯性思维,你要记住惯性思维大于设计思维,他的阅读习惯、操作习惯都是不易改变的,不要为了个性化而尝试去改变,大部分情况下结果不会是那么的理想,除非你有极大的把握。

·

9. 选用合适的图表

这个是常提到的,我就在这里简单给大家提个醒。比如做数据对比,柱状图更能清晰表达出用户想要的结果,你却非要放个酷炫的雷达图,他的本质目的都没达到,要美观有何用?

每个图表都适合哪些场景使用,像 antv、hicharts 等都有介绍,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合理利用图表的文章,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设计度量

产品设计的好与坏我们需要去验证、去度量。我们怎么去验证可视化的好与坏呢?

美与丑也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一个产品,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我们要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

所以就需要一个方法论来验证产品的好与坏,现在各大厂都在做自己的一套产品验证的方法论,阿里在这方面算是国内做的不错的,我举几个常用的度量模型。

  • 阿里云:UES
  • 蚂蚁金服:PTECH 与易用度
  • 1688:五度模型
  • 优酷:DES

·

UES 目前是国内最好的,在 5 月份的阿里设计周上也正式对外讲解了 UES 模型。我拿阿里云的 UES 简单讲一下吧,这么多度量模型,无论他的方法、维度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通过模型来度量设计成果。

  • 易用性:易操作性、易学性、易见性 …
  • 一致性:整体样式、通用框架、常用场景及组件 …
  • 任务效率: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时间、功能使用率 …
  • 性能:首屏渲染时间、API 请求响应时间、页面请求响应时间 …
  • 满意度:产品满意度 …

UES 分为 5 个模块,这 5 项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需要验证的。

关于 UES 我就介绍到这里吧,UES 模型要是展开讲的话,半天都讲不完,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阿里云官方发布的 UES 模型的相关资料中深度研究一下,看看适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上面是度量产品的模型,接下来针对我们 B 端设计师,我们也要有一些指标来度量自己是否合格。

1. 设计效率

现在内卷盛行的时代,各大厂都在讲人效,毕竟时间才是最珍贵的,所以现在都在想方设法的提高人效。而且 B 端相对 C 端来说,可以有更多自动化的工具。

举个我公司的例子,我刚去的时候基本没有自动化工具,每个设计师每天也都在忙碌,谁也没偷懒闲着。但是我发现有很多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是不需要多少思考就能完成的,但是却耗费了将近 1/3 的时间。所以我就在想如何提高人效,把一些体力劳动用一些工具来代替,这样就能释放设计资产,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当时就做了第一个自动化的工具:设计系统,现在大家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但是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早,还没有一些比较完善的设计系统供我们参考,所以我们也算是前几批摸索设计系统的团队。设计系统做好后是可以把这 1/3 的设计时间节省了下来,而且团队的规范性更加统一。

后面的话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其他的自动化工具,比如结合一些插件做到 icon、组件等发布的自动化,并且与研发同学打通,有相应的自动化提醒工具,这样也节省了与研发的沟通成本。

在工作中,流程上能减少一步就是成功,慢慢来,万里长征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2. 增长设计

增长这个词来源于「增长黑客」这本书,顾名思义这个词的就是通过设计来促进产品增长。

这个词用在 C 端上比较多,因为 C 端可验证的方法比较多,见效快,所以我们常见的一些增长设计的案例都是关于 C 端的,而 B 端的话,受限制的因素较多,设计只是影响增长的一部分,而且见效慢。

但是虽说影响因素多、见效慢,我们还是可以抓住机会、多去尝试一些方法来做到设计增长。我这个方法不行,我就换一种尝试。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过河~

3. 为业务赋能

所有的设计都是要为业务赋能、为商业买单。我们设计的本质就是为用户解决问题,让用户以最直观的方式理解产品。不要为了所谓“我认为很美”而与业务背道而驰。

4. 体验创新

用户体验设计师会越来越重要,近两年逐步被重视,而且未来几年会越来越重视。行业内需要更多动脑的人而不是仅仅会动手的人。现在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拼的不仅是功能,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升了上来,在工作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重。再加上现在这个超级内卷的时代,你不提升,你的竞争对手就把你干掉了。而且你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维护老版本,你去下家面试的时候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5. 善用工具

现在各种办公类工具、软件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工具是比较类似的,有的设计师在选工具的时候就很纠结,我认为完全没必要纠结,首先你要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只要某个软件满足了你的需求就可以用。

工具是为人服务的,我们的设计软件从 PS – Sketch – Figma,无论怎么变化总要围绕一个目的: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尤其是一些自动化工具,现在人工智能升级很快,要多关注设计自动化方面的工具,让他来解放我们的双手。

总结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这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友设青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 0 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HTML素材网,HTML5模板,网页特效 微信公众账号二维码 淘宝店铺地址二维码
Copyright©2024  素材8  Powered by 智伙伴科技
   鲁ICP备14029286号-5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1967号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